新青年新思考丨产业创新:10位青年学者2022年热切关注的10大问题
产业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背后则是技术、组织、制度的协同演化。新世纪以来,围绕着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有数轮研究高潮,未来大势到底是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还是迈入生物经济时代?如果对“未来”之长短不加以限制,似乎没有定论。但是多样性技术齐头并进与大尺度交叉引发了产业融合、平台企业的跨领域整合、全球价值链的复杂化,这些组织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导致了短期政策的诸多不适应,也正在推动更大尺度制度框架的变迁。中国的产业创新当然也被裹挟在这些复杂的系统变化中,同时还面临着更加白热化的国际竞争。
为此,我们特邀了一批青年中坚研究力量,提出2022年最想研究的问题。从大家提出的议题看,充分反映了新竞争格局和新目标下对创新系统调整与能力提升的思考,产业组织变化对产业政策转型的渴望,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形态对产业生态营造的多种需求。希望这些问题的阐释能给读者以启迪,吸引更多同仁共同研究这些难题,为中国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志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政府与市场关于重大产业创新的再组织
一国产业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实践中,对国计民生、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产业创新,国家和市场的组织方式是多样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成功,我们必谈其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以金融为代表的良好创新生态。我国战略性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也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现在,我们面临着信息、生物等全球共识类产业的正面激烈竞争,也希望在“未来产业”能掌握先发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就前者更多发挥政府的力量快速补短锻长,同时又不丧失市场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如何就后者更多发挥市场的创造性破坏力量,又能利用政府的保驾护航加快形成优势?这就需要寻找更恰当的政府与市场的结合方式,形成以新型举国体制为代表的重大产业创新组织模式。
冯雪娇
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
产业工人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链现代化高级化的骨干力量。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大数据、5G、区块链等全面融入与改造制造业,对产业工人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从国家到省市“十四五”规划部署,都在积极培育产业工人,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因此,面对新形势,如何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
贺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创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面向科技强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功能重构与结构调整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能力的载体,国家创新能力非连续跃升的背后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重构和结构调整。过去四十多年,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总体上是在“追赶”导向下建设和演进的,这种导向决定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多任务、跨边界”特征。然而,面向原始创新和构建国家非对称竞争优势的要求与挑战,我国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和激励结构如何调试,中国创新主体的功能、制度和主体间互动与主流创新体系理论共识和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践有何差异,是既能打开理论拓展空间又能指引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的重大问题。
黄斌
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
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未来产业是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是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性产业,是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技术发展看,以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不断催生重大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正在呈现出垄断性越来越强的趋势。
从产业方向看,未来产业朝着智能、低碳、健康方向演进,将涵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自动驾驶、细胞研究、先进材料、再生能源、节能技术、量子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特别是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更将成为我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要重点瞄准的关键方向。
从全球竞争看,当前主要国家正在积极谋划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争夺未来产业领导权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冲突和美国科技封锁将成为影响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变量,未来产业强化经济增长关键支撑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供应链安全将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
盛朝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
从产业政策到产业链政策
我国过去产业政策的思路主要是促进单一产业发展,过于强调出口导向的加工组装环节和整机制造,缺乏“链式思维”和系统思维,导致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和装备受制于人,难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必须加快推动产业政策向产业链政策转变,尽快制定更具系统性和更有针对性的产业链政策方案,“强基、韧链、优企、提效”,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安全稳定、竞争力提升和现代化升级。
熊鸿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
数字经济的创新范式是什么、中国道路在何方?
数字技术变革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经济“范式革命”,数据驱动的创新将催生资源配置方式、经济竞争力和社会效应的新一轮“创造性破坏”。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非对称优势不足、国际差距拉大、治理困境加剧等挑战需高度重视。我国数字经济能否实现从应用迭代优势向原始创新优势的跃迁?如何营造有利于领先市场发展的数字创新生态、孕育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平台企业?这需要理论探索,更需要从丰富的产业创新实践中寻找答案。
徐峰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快。在大规模赋能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人工智能企业而言,要进一步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拓展新的赛道,创新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适用的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对于处于转型发展中的许多产业而言,需要进一步开放场景,与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商一道,以场景创新驱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实,通过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真正解决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张赤东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发展政策所副所长
中科院中国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科技体制组组长、研究员
科技领军企业:在无人区探索的战略科技力量
近年来的中美贸易冲突再次将“科技领军企业”推到了创新竞争的焦点上。显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过程中,科技领军企业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着创新引领、创新主导的关键作用。经历四十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涌现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它们将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和全球化下勇敢地闯入创新“无人区”,在死亡谷中勇敢创新探索,在科技前沿创新大潮中冲浪,同时也是一类保障高水平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科技力量。
朱承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秘书长
提升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具有创新内在动力强、市场敏感度高、创新机制灵活等特点,对于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对接,增强创新的多样化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均强调“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激发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是打造创新重要发源地的必然要求。
庄珺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培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中指出,要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从产业创新的研究角度,基于上海的特点,要重点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的产业创新与竞争态势,考察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研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的表现与实现路径。希望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决策咨询研究机构的联动协作,探讨如何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共同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
虎年新春之际,“三思派”特别策划“青年学者对中国科技的思考”系列,邀请科学学、科技战略政策相关领域青年学者,畅谈新的一年中热切关注并将投入热情进行研究的问题。敬请关注、欢迎讨论。
本文由“三思派”特邀陈志研究员牵头组织和编辑。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